当前位置:
  • 领导讲话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全面推进宁波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来源:办公室
  • 时间:2020-12-22 15:49:55
  • 阅读:
  • 宁波市水利局局长 劳可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按照中央部署,强调了要坚定不移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去年,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也作出了要提升治水能力和成效的指示。从中央和上级的决策部署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水利投资建设的机遇期,也是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宁波水利部门一定要深刻把握当前水利发展新形势,深入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紧紧围绕“全面推进宁波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任务,全力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为宁波提前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目标贡献更多水利力量。全面推进宁波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

    认清水利治理的基础和优势

    从水利投资情况看,有实力。“十三五”以来,宁波共完成水利投资403.8亿元,接近全省投资总额的20%,占全市“十三五”水利投资计划460亿元的87.8%。近几年,宁波市级财政水利投入年均超过20亿元。

    从防洪排涝工程情况看,有能力。目前宁波已基本形成以“上拦、中疏、下排、内滞、外挡”为重点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建有大中型水库33座,拦蓄能力近4亿立方米,建成三江干流堤防211公里,甬江流域三江沿线碶闸净宽近2000米,沿江强排泵站规模近1000 立方米/秒,这些项目在宁波近几年台风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水资源保障情况看,有魄力。宁波从2003年起就谋划推进境外引水,先后实施了绍兴汤浦水库至慈溪、曹娥江至慈溪、曹娥江至宁波市区等境外引水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每年可增加供水量7亿立方米,使全市各类供水能力达到30亿立方米,进一步提高了城市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能力。

    从行业强监管情况看,有执行力。宁波全面加强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加大工程质量飞检力度,严抓重大风险隐患整改和治理闭环。近几年,全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无较大安全、质量事故发生。同时,修订完善《宁波市水利水电工程投标资格审查办法和招标评标办法》,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信用动态评价制度,评价结果已应用于招投标活动,并获得了水利部和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

    看清水利治理的短板和不足

    防御能力不强。虽然近几年宁波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防洪排涝仍然是水利工作的最大短板。总的来看主要是“堵”的手段不多、“疏”的方法单一、防御措施不强,尤其是防御流域大洪水的能力依然不足。

    管理水平不高。宁波水利治理“建管并重”已经推行了好多年,但思想和行动还存在一定距离,以致管理水平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实施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等现代管理模式的覆盖面比较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指标约束、取用水监管、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监管强度还有待提升。

    干部队伍不足。随着治水主要矛盾的转变和人民群众对治水要求的提升,宁波水利工作任务与干部队伍力量、能力不匹配的矛盾日渐突显。机构改革以后,宁波单设水利局的区县(市)只有5个,占比50%,与全省62%的单设比例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理清水利治理的思路与举措

    坚持安全为本,构建水灾害防御体系。重点抓好“拦”“疏”“滞”三个环节,构建安全稳固的防洪体系。“拦”,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实施流域上游拦蓄工程和海塘提标改造,增强挡潮能力,并有效融合交通、人文、旅游等功能,综合打造“安全 +”沿海防御体系。“疏”,就是要加强防洪排涝河道建设,继续推进姚江上游西分等分洪工程和海曙平原沿山干河整治工程等。“滞”,就是要拓展蓄滞洪空间,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逐步试点推开,有序提升滞洪面积。重点抓好“封”“泄”“强”三个环节,构建快速有效的排涝体系。“封”,就是要封闭干支流堤防,防止外水入侵平原,重点推进鄞江堤防整治工程以及姚江的河姆渡段、丈亭段、江北湾头段等堤防整治。“泄”,就是要提升水利工程预泄预排能力,加强水库增设预泄设施措施的研究,完善提升洪水风险图预测预报的精准性。“强”,就是加大干流强排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要再增设强排泵站规模500立方米/秒。重点抓好“扩”“蓄”“节”三个环节,构建蓄节兼顾的抗旱体系。“扩”,就是要扩大水面率,通过新建水库、河道拓宽、蓄滞洪区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增加水域面积。“蓄”,就是要尽量多蓄水、蓄足水,多建设蓄水的“盆”。“节”,就是要做好节水工作,发挥好每一滴水的最大效能。

    坚持开源节流,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要在开发上做“加法”。围绕“开源节流、分供提质、城乡统筹”思路,重点实施一批水源工程,加快推进清溪水库建设、柏坑水库扩容、平潭水库扩容和亭溪水库前期工作等。谋划实施一批引调水工程,推进水库群联网联调东西线连通工程、姚江干流至鄞州平原配水工程等。要在节约上做“减法”。强化政策引领,出台《宁波市节水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从政策、措施等方面入手,加大农业节水、生产节水和生活节水力度,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探索实施高校合同节水工作,持续推进节水型机关、节水型小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在利用上做“乘法”。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加强“三生”用水的统筹合理配置,强化监测预警管理,对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的取用水户实行在线监测全覆盖。加大雨洪水资源、中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把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力争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要在保护上做“除法”。坚持“减少水污染就是节约水资源”的理念,加强水资源执法管理和地下水监测,以饮用水源地“控污、治污、减污”为目标,推进库尾湿地、清洁型溪道、生态渔业等项目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

    坚持统筹发力,构建水环境治理体系。要构建岸上与岸下的联动体系。立足水环境治理的症结和重点,一抓岸上治理,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的扩容扩建和提标改造,加快推进“截污纳管”“污水零直排”的建设步伐,截断外源污染。二抓岸下清淤,建立常态化河湖库塘淤泥检测和清淤机制,减少内源污染。三抓清水环通,加快水系互联互通,拓宽主干引配水河道,打通断头河和卡口,进一步增强河水流通性。要构建传统与现代的自净体系。在传统河道清淤的基础上,开展底泥生态治理,优化调整水质维护技术路线,根据河道水质维护由污染治理向生态治理过渡的实际,及时调整曝气增氧等传统水质维护技术,加大微纳米曝气、底泥修复等新的生态化治理技术示范、试点和推广,进一步提升河道自净能力。要构建完善与快速的应急体系。建立健全水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提高水体污染等突发性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利用引水泵站、排涝碶闸、节制闸等水体调控设施,制定应急调水方案,通过精准调水、应急水质处理等措施及时处置水污染等突发事件。

    坚持保护为基,构建水生态修复体系。要强化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抓好预防、管护、治理三个环节,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强化水土资源、山林绿地、重要敏感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管护要求,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加强综合防治,规划2025年前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0平方公里,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要强化生态流量管控。研究制定流域水量分配和生态流量管控方案,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落实到区域、流域和行业,并加强流量监测和管控。切实抓好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增设和监测设施整改,有效提升小水电下游生态用水保障程度。要强化水源生态保护。全面推进水源地水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强化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水域保护,全面开展水域调查,摸清全市水域现状,并编制完成水域保护规划,分区明确基本水面率及控制要求,对违法占用水域行为予以坚决查处。

    聚焦解放思想,提升改革创新能力。要转变观念,提升与时俱进的能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变“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理念,落实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既要加强行业管理,也要加强社会管理,切实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改革体制,提升勇于突破的能力。加快水利重要领域和现有水利体制的改革攻坚,尤其是在水利设施运行管理市场化等方面,要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培育扶持各类市场主体,推进水利企业提质增效,引导企业发展壮大,提升水利行业的竞争力。要创新方法,提升不断开拓的能力。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用科学治水理念、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水利。要结合宁波实际,加强金融创新,推行“金融保险 + 水利”的联动模式,逐步开展堤防(海塘)等设施的保险机制。

    聚焦依法治水,提升监管服务能力。要注重有法监管。围绕监管服务的领域和重点,提前谋划监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比如在水资源监管方面,要提前部署开展《水资源管理条例》修订,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监管奠定基础。要把握依法监管。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精准分析、精准施策、精准监管,推动强监管工作常态化。要推进规范监管。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提升监管的公信力。进一步强化“三服务”意识,积极帮助基层一线指方向、找出路、破难题,进一步改进作风、优化服务、强化监管、提升效率,助推水利事业向前发展。

    聚焦奋勇争先,提升攻坚克难能力。要抓住攻坚重点。围绕补短板、强监管的相关要求,抓住工作的重点、关键的环节、重要的项目、重大的政策,进行重点分析、集中攻关,一项一项抓好突破、取得成效。要坚定攻坚决心。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要有“天塌下来我顶着”的豪气、“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毅力,全力以赴抓好攻坚措施的落实。要创新攻坚方法。当一条路走不通时,要改变“宁可调整目标也不愿寻找成功路径”的习惯,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开动脑筋、转换思路、转变方式、灵活变通,努力寻找新的出路,从而完成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