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 河湖长制幸福河湖专题 >
- 成果展示
- 成果展示
【摘 要】 高质量建设幸福河湖,是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本要求和生态保障,是全省河长制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历史使命。但长期以来,河长制工作关注的重点是水环境本身,内涵不够丰富,和其它行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部分职能部门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河长制制度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全面落实河长制以来,宁波高新区积极探索河长制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的模式,多部门联动,举全区之力,勠力同心、多管齐下,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辖区街道全都荣获宁波市“水美乡镇”荣誉称号,省级“美丽河湖”数量居全市前列,越来越多河流呈现出“由内而外”的美,为该区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部门协作、水环境、治理成效、幸福河湖
【引 言】 甬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宁波的母亲河,是宁波“港通天下”启航的地方,也是宁波人梦想开始的地方,承载着无数宁波人的记忆和乡愁。甬江有没有治理好,某种程度上其实就代表着整个宁波的治水成效。所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甬江的水环境整治工作,各级河长都由市、区主要领导担任。
宁波高新区充分发挥河长制的制度优势和带动作用,强化部门协作,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综合治理和精细管护之下,曾经脏、乱、差的甬江(高新区段)沿线现在整洁有序、绿意盎然、人流如织,已经成为周边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打卡、聚会活动的胜地,美丽的河湖生态环境和由此衍生的社会业态已经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背景情况
历史上,6.2公里长的甬江(高新区段)沿岸分布着大槽、涂田涨等近10个自然村,外来人口密集,小作坊星罗棋布;临江的梅墟老工业区集聚了大量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项目,沿线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直排入河现象普遍。由于甬江是航运要道,沿江货运码头、黄沙堆场比比皆是,货运车辆川流不息,尘土飞扬,环境脏、乱、差,群众怨声载道,投诉不断。2014年,宁波高新区出台了河长制管理实施方案,建立了河长牵头、部门协作、河长办协调的河长制工作机制雏形,对区属各部门职责进行了分工,明确了工作目标。同年,甬江(高新区段)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启动。
甬江(高新区段)整治前沿线环境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为响应群众呼声,宁波高新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由总河长牵头,多部门协作,破立并举,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主要做法有:
(一)破源头强化污染治理
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舍弃每年数亿元税收,区环保部门花大力气对梅墟老工业区块企业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投入6.5亿元,强制关停搬迁电镀企业5家,淘汰电镀生产线29条,淘汰落后印染设备350台(套),减排废水15万多吨,从根源上实现了节水降污。结合城市开发及宁波市“三江六岸”空间管控,区拆迁部门历时十年完成甬江沿线自然村拆迁清零,污水直排河道的现象得到彻底解决。区治水办委托第三方专业单位对甬江及支流开始了全面细致的污染源普查,形成涉水污染源整治“四张清单”。区经发、住建、城管等部门及属地街道按照分工全面实施涉水污染源整治,辖区内新明、梅墟、聚贤三个街道先后通过“污水零直排区”验收。
(二)破顽疾提升沿江环境
大胆向多年的“顽疾”开刀,区水利、交通部门对甬江沿线码头开展整顿,拆除废弃码头7处、改造2处。区城管部门将甬江沿岸砂场整治作为“三改一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沿线砂场逐个排摸,登记造册,制定了针对性的整治方案。从啃“硬骨头”着手,集中力量攻坚群众怨声大、社会影响恶劣、拆除难度高的砂场,在区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门齐心协力之下,将沿线8家砂场全部清除。码头、砂场整治后,长期困扰周边居民的噪声、扬尘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在拆除砂场的过程中,周边居民自发购买矿泉水、消暑用品来拆除现场慰问,发自内心的支持政府的砂场整治行动。
甬江(高新区段)沿线砂场、码头整治
(三)立基础加强硬件建设
统一规划,制定“一河一策”,宁波高新区先后投入20余亿元,沿着甬江沿线打造了一批品质优良、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水利部门新、改、扩建的沿江泵闸、堤防保障着城市防洪安全。区住建部门实施的市政污水收集系统让甬江水环境不再受到污染的困扰,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的滨江水韵公园俨然成为该区新地标,公园里因水域补偿建设、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的心湖湿地公园是该区水生态建设示范点。在区住建、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超过10公里的沿江游步道全线贯通。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甬江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水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水生态得到了修复,水景观得到了提升,水文化得到了培育。甬江沿线优美的环境吸引着大量人民群众纷至沓来,区文体部门每年举办的迷你马拉松参与人数连创新高。
建成后的甬江水韵公园、心湖
(四)立机制探索长效办法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宁波高新区河湖日常管理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常态长效,突出管理实效。在区城管、水利、环保等部门的努力下,甬江及沿线支流目前已经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无人机周巡航覆盖率100%,水质30分钟在线动态更新。根据“智慧三江”平台统计,2022年该区完成甬江沿线日常巡查1203次,完成无人机巡航12次,事件处置116起。2023年,“全面落实河长制 共护宁波母亲河”主题活动在滨江水韵公园举行,该区总河长组织全区河长、护水志愿者队伍、“民间河长”代表等200余人参加,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秀水长清、水岸共富的优美水环境,助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真正做到“治水靠民、兴水惠民”。
无人机日常巡航 公众护水活动
三、经验启示
(一)凸显河长制的制度优势
河长制是解决中国复杂水问题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是建设幸福河湖的重要抓手。需要不断强化河长制地位,压实责任链条,持续优化河长工作体制、管水护水长效机制、协调衔接机制、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深化部门、社会对河长制工作认识,健全工作体系。
(二)强化总河长机制应用
总河长高位推动,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形成合力,逐项细化各级河长、河长办、联系单位、职能部门、属地街道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城市发展规划有机融合,强化上下交流、横向对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建设美丽河湖、幸福河湖“水文章”,以水岸齐美、水岸共富为目标,切实提升河湖治理质效。
(三)丰富河长制工作内涵
强化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主动对接其它部门的重点工作,让资规、文旅、体育、住建、农业农村、城市管理等部门广泛参与到幸福河湖的建设中来,使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水上运动的重要载体,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美丽,留得住乡愁,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