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讲话文论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以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契机奋力谱写宁波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来源:市水利局
  • 时间:2024-03-12 15:19:00
  • 阅读:
  •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市水利2023年工作情况和明年工作安排先作汇报。

    一、2023年全市水利工作情况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水利系统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落实水利部和省市治水部署,水利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水利部李国英部长5月来甬调研,对我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宁波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市级水网先导区,并获省政府第二十三届水利“大禹杯”竞赛金杯奖。

    (一)有效投资持续领跑全省。据统计,1-11月,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179.3亿元,同比增长26.3%;预计全年完成水利投资超180亿元,完成量保持全省第一。提速推进以甬江流域防洪治涝十大工程为核心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葛岙水库等重大续建项目提前完工,清溪水库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宁波至杭州湾新区引水工程建成投用,江北区下沉式再生水厂(一期)项目投产运行;西枢纽防洪排涝工程、柏坑水库扩容主体工程、第二工业水厂等新建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实现主汛前甬江流域内大中型水库全部具备预泄设施;海塘安澜工程累计开工222公里,提前两年完成省、市计划的开工任务,107公里问题海塘基本消除重大安全隐患。2023年,总计提请重大项目“1245”统筹协调事项10项,有效协调解决了西枢纽先导工程质安监管、余姚北排二通道文保报批、下姚江堤防整治工程用地报批等相关问题。

    (二)防汛抗旱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加强水利设施除险加固,提升工程防御能力,全年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1座、病险山塘整治90座,河道堤防提标加固7处14公里,水利工程安全鉴定74项,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复评1187个,其中创建标准化管理精品工程67个;完成小流域治理工程45公里。加强小流域山洪风险区域扩面排查;新建声光电设备123套,汛期共发送山洪预警信息420条、2.4万人次,公众提醒短信85万人次。制订《甬江流域洪水调度方案(2023年)》,建成宁波市大中型水库统一调度管理平台,强化流域内水库统一调度管理;三江河道沿岸120余座水闸和强排泵站实现联合统一调度。抗旱方面,制订《城市供水水源旱情预警和应急调度预案》,针对春节后及年末蓄供水紧张形势,强化水资源联网联调,严格控制水库下泄水量,落实境外引水、备用水源利用等保供水措施,有效保障全域供水安全。

    (三)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向好。制订《宁波市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实施方案(2023-2027年)》。累计建成美丽河湖38条、美丽河湖片区28个、水美乡镇17个,完成中小河流治理25公里、河湖库塘清淤157万方;完成污水管网检测1607公里、修复210公里、清淤780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9万吨/日;开展“护佑母亲河 建功幸福河”专项比武活动,推进“甬水清”江河湖库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制订《中心城区河道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累计生态调水5亿立方米,城区河道水环境总体逐步向好,根据每周的44个水质代表性点位采样检测分析,今年1-11月较2022年同期氨氮平均值下降19%;水体透明度达到80cm,同比提高15cm,有力保障了中东欧博览会和亚运会的水生态安全。

    (四)争先创优取得重要突破。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数字孪生甬江流域、数字孪生周公宅-皎口梯级水库等全国试点基本完成建设任务,高分通过第四轮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复查、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中期评估,成功入选全国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先行区。在全国水利首创开展对企业的关键岗位个人信用评价,有关做法被水利部宣传转载。五江口闸及上游配套河道等2项工程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工程案例——澥浦闸站获省部级双荣誉。宁海县获省政府第二十三届水利“大禹杯”竞赛铜杯奖。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入选水利部第六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北仑区获评省级幸福河湖试点县优秀单位。

    (五)政策体系逐步发力显效。宁波市政府与省水利厅建立厅市合作机制。完成《宁波现代化水网建设规划》等规划方案编制,颁布实施《宁波市供水和节约用水条例》,出台《宁波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暂行)》,出台3个地方性标准,完成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水利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10项重大水利工程经过项目前期进度和施工工期的合理优化,截至11月底提前释放投资约5.6亿元。

    二、2024年工作打算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水利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全市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三个“一号工程”,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水利现代化建设为目标,以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主要抓手,重点推进安澜防洪体系、品质供水体系、幸福河湖体系、数字孪生体系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化宁波水网,加快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一)突出项目支撑作用,加速推进“百项千亿”工程建设。坚持“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全年完成水利投资200亿元以上,其中重点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70亿元。

    按照“续建项目提量、新建项目提速、谋划项目提前”的要求,推进70项重点续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约165亿元;确保新开工重点项目1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约15亿元。以《宁波现代化水网建设规划》等为支撑,加快推进西岙水库等10个重大项目前期,全面启动甬江流域南排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中央特别国债,充分发挥市国企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民间投资;重大新建水利工程逐项落实优化项目建设工期要求,落实“一项目一策”服务协调机制。

    (二)完善流域防洪体系,着力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坚持人民至上,以“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为目标,加快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补强薄弱环节短板,实现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现地预警为一体的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全覆盖,提升超标准洪涝应对能力。

    一是系统提升流域防洪能力。横山水库防洪能力提升二期工程年底具备通水条件。提高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新开工甬江堤防提标镇海城区段,加快推进下姚江堤防整治,完善姚江奉化江超标准溢流段工程体系。推进流域分洪工程,基本完成姚江北排二通道主体工程,新增陶家路枢纽泵站200立方米/秒,开工建设泗门泵站二期。新开工安澜海塘19公里,续建70公里,完工30公里,累计完成200公里海塘安澜工程,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海塘安澜行动完工任务。

    二是突出抓好城市内涝防治。全线推进海曙沿山干河、慈溪建塘江、鄞州小浃江整治、奉化镇域水利综合治理等区域排涝工程。实现王家洋泵站通水运行、界牌碶泵站具备通水条件。开展市六区建成区内涝网格化风险评估,针对低洼路段、下穿立交、易涝积水点等部位,增设内涝监测设备,试点开展内涝风险预测预警工作,建立落实重点分片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根据全市61座市政道路下穿立交排水防涝能力评估结果,制订实施整改提升方案或临时应急措施。

    三是强化小流域山洪防治。编制小流域防治规划,重点推进穿镇过村段小流域达标治理工作,实施小流域治理项目40个、整治堤防约59公里。完善小流域山洪预警体系,主汛期前建成现地监测预警设备356套,实现重要村落全覆盖;进一步排查小流域山洪风险村落,升级改造市级山洪预警平台,实现山洪灾害风险情势全面掌控。

    四是确保水利设施运行安全。发挥“一点一策”管理系统作用,形成管控闭环。基本实现2022年底前存量病险水库清零,基本完成注册内的山塘整治任务。常态化抓好水利工程安全鉴定和白蚁防治工作,完成70项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

    五是健全流域调度管理机制。加强甬江流域大中型水库和沿江强排泵站的流域统一调度管理。完善宁波市大中型水库统一调度管理平台、大中型水库水情工情监测体系,新增5个市级洪水预报预警站点,建立健全大中型防洪水库预报调度全过程管理机制。

    (三)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基本建成高品质供水保障网络。坚持节水优先,加快建设原水互联互通、城乡同质化供水、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全社会用水总量控制在25亿立方米以下,城市供水能力达到540万吨/日,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8%,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续建清溪水库、柏坑水库扩容、慈西水库等水源工程,加快水库群东西线联通、皎口至溪下水库等水资源联网联通工程建设进度。开展浙东水资源配置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全年计划境外引水5.5-6亿立方米。统筹全市水资源调度,重点做好慈溪和象山的生活用水保障工作。

    二是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新开工大嵩水厂、毛家坪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续建第二工业水厂工程,完成城镇供水管网改造150公里,提前完成市节水行动方案任务。加快农村水站能力提升步伐,新开工村级水站提升改造105座,完工198座,全面建立归属清晰、职责明确、监管有效的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

    三是着力推进再生水开发利用工程。有序推进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任务,加快再生水利用“五大工程”建设,新开工再生水输配管道一期(南塘河再生水输配工程)等工程,续建大目湾再生水厂工程,福明净化水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基本完工;制定《宁波市区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等文件,完善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支撑体系。

    四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调整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开展慈溪等地水资源刚性约束试点建设。编制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一批工业企业用水定额标准。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6.5%以内,完成余姚、象山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复评工作,宁海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创建,实现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覆盖。

    (四)深化河湖长制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幸福河湖样板工程。结合“甬有碧水”攻坚行动,加快打造幸福河湖“市域样板”。中心城区生态调水量达到5.0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3%,城乡居民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到80%。

    一是打造幸福河湖样板工程。结合交通、文旅、生态等工程建设,推进幸福河湖生态廊带建设,初步形成白溪、杨溪幸福河湖廊带成果,建成幸福河湖25条,打造城乡亲水节点70个、“河湖网红”幸福风情点40处,幸福河湖示范村20个。

    二是实施清洁排放专项行动。新开工奉化方桥污水处理厂工程,续建栎社净化水厂二期工程,柴桥净化水厂二期、岩东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技改工程基本完工,启动新周净化水厂与小港污水处理厂等互联互通工程前期工作,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5万吨/日。完成管网检测1000公里、管网修复180公里,基本实现市区两级排水管网全检测。基本完成工业、建筑、餐饮(中型及以上)、医疗四大行业排水许可,实现排水许可分级分类管理。

    三是提高河湖生态环境质量。优化核心区及部分片区生态引调水方案,用好“活水大脑”调水应用平台。加快“清水环通”工程进度,段塘泵引水净化工程完工投用,海曙区、鄞州区分片节制闸加快建设。实施农村河道整治230公里,启动新一轮三江清淤。常态化实施“甬水清”督查,推动问题高效闭环整改到位。

    四是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印发《宁波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生态共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6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平方公里以上,水土保持率达到96%。抓好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探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的建立方式、管理模式。

    五是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将幸福河湖建设作为河长履职重要内容,完善河湖长履职评价、工作考核机制。完成31个市级河湖长新一轮“一河(湖)一策”编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AI等一批先进技术,强化河湖长制六大任务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完善良性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五)改革水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高效能数字孪生水网。以数字孪生水网建设为牵引,初步形成数字孪生水网体系,水利设施运行管理、水利建设市场管理等引领全国全省行业发展,与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相适应的水利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一是加快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基本建成数字孪生水网,精准调度决策、安全运行监视等主要模块上线运行。启动实施白溪水库等6个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建立“工程带数字孪生”机制,逐步实现新建水利工程的数字孪生与工程建设同步实施。加快数字孪生河湖和排水管理2大模块建设,实现河湖、排水智能化、常态化监管。接入监测站点577个,实现重点排水泵站工情监测全覆盖、重要山塘水位覆盖率30%以上,村级水站水量在线监测率全覆盖、水质在线监测率65%以上。

    二是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加强工程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强化项目设计把关,严格履行水利工程技术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制度。突出建设过程的督查检查,重点压实监理单位现场履职的责任,以“可视化”工地建设和推行工程“红黑榜”机制来提升监管绩效。加强对高边坡、深基坑等危大工程和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检查,对规模以上的在建工程全面推行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依托评杯评奖体系,选树一批精品示范工程,提高全行业工地文明标化水平。严格项目验收,提高一次验收通过率。加大水利项目稽查力度,通过典型项目的稽查解剖,不断提升建设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围绕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安全基础、提升管理水平,重点推进新建、改扩建和除险加固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创建,建成一批部级、省级的精品工程。推进水利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试点建设,2024年要基本完成市级先行区域和周公宅等4座水库的部级试点任务,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市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