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纪念202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根据水利部、省水利厅相关文件精神,我市围绕“幸福满河湖,人水共和谐”宣传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担当新使命 澎湃新征程 高质量构建现代化水网
——访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峰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宁波市以水利现代化先行市建设为目标,坚持高位谋划落实、统筹一体推进,水资源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了历史性提升,水生态环境获得根本性突破,书写出绚丽壮阔的治水兴水新篇章。
在新征程上,如何扛起使命,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日前,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峰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水是一种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今年,我市水资源保障工作如何开展?
张晓峰:今年,我市以建设再生水标杆城市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原水互联互通、城乡同质化供水、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实现高品质供水体系基本成型。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续建清溪水库、柏坑水库扩容、慈西水库,加快水库群东西线联通、皎口至溪下水库等水资源联网联通工程建设进度;开展浙东水资源配置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全年计划境外引水5.5-6亿立方米,重点解决好慈溪、象山的生活用水保障问题。
二是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新开工大嵩水厂、毛家坪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续建第二工业水厂工程,完成城镇供水管网改造150公里,加快海曙西片区三乡镇给水主干管工程建设,新开工村级水站提升改造105座,更新升级泵站机埠和堰坝水闸502座,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8%。
三是推进再生水开发利用工程。加快再生水利用“五大工程”建设,新开工再生水输配管道一期(南塘河再生水输配工程)等工程,续建大目湾再生水厂工程,福明净化水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基本完工;完善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支撑体系,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全市再生水利用量达到2.3亿立方米。
记者:群众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比较关注,请问今年对城市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哪些打算?
张晓峰:我市今年将立足预防为主,补强城市内涝等薄弱环节短板,加快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升超标准洪涝应对能力。
一是提升流域防洪能力。横山水库防洪能力提升二期工程年底具备通水条件,新开工甬江堤防提标镇海城区段,加快推进下姚江堤防整治,完善姚江、奉化江超标准溢流段工程体系;基本完成姚江北排二通道主体工程,新增陶家路枢纽泵站(200立方米/秒),开工建设泗门泵站二期;持续推进海塘安澜建设,新开工19公里,续建70公里,完工30公里。
二是抓好城市内涝防治。全线推进海曙沿山干河、慈溪建塘江、鄞州小浃江整治、奉化镇域水利综合治理等区域排涝工程。实现王家洋泵站通水运行、界牌碶泵站具备通水条件。开展市六区建成区内涝网格化风险评估,针对低洼路段、下穿立交、易涝积水点等部位,增设内涝监测设备,试点开展内涝风险预测预警工作,建立落实重点分片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
三是健全流域调度管理机制。加强甬江流域大中型水库和沿江强排泵站的流域统一调度管理,动态做好水库河道的蓄泄调度。完善宁波市大中型水库统一调度管理平台、大中型水库水情工情监测体系,新增5个市级洪水预报预警站点,建立健全大中型防洪水库预报调度全过程管理机制。
记者:全省已启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宁波有哪些举措?
张晓峰:按照幸福河湖建设总体目标,结合交通、文旅、生态、体育等工程建设,推动“一廊一策”实施方案编制,出台相关配套制度、政策和技术标准。我们计划打造完成“河湖网红”幸福风情点40处、市级幸福河湖25条、幸福河湖示范村20个,推出幸福河湖精品游线11条,城乡居民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到80%。加快形成“十廊百河千村”的全域幸福河湖总体格局。
记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扩大有效投资工作,请问水利部门准备怎么抓?
张晓峰:当前,我们正把握抓项目、扩投资的政策窗口期,坚持“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提速提效,努力在有效投资上开创新局面。
一是提速续建项目进度。推进70项重点续建项目,总投资规模约740亿元。紧扣重点项目建设时间节点,抢工期、抓进度,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全力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完成年度投资约155亿元。
二是提高新建项目开工率。确保新开工重点项目10个以上,总投资规模120亿元。按照水利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指引,逐项落实重大新建水利工程优化项目建设工期要求,完成年度投资约15亿元。
三是提早项目储备前期工作。以《甬江流域防洪治涝规划(2021-2035)》和《宁波现代化水网建设规划》为支撑,加快推进西岙水库等10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甬江流域南排通道工程前期工作,完成一批重大专题研究。
四是完善要素保障工作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特别国债。压实压细工程建设计划,明确节点目标和责任分工,落实“一项目一策”服务协调机制。
(撰文 王博 陈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