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果展示
河湖长制典型案例⑳ | 鄞州区:亭溪小流域的生态价值转化实践
发布日期:2025-10-15 17:04:35 阅读次数:: 来源:市河长办、鄞州区河长办

    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河湖管护新路径,高质量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即日起,市河长办开设“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专栏,通过及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鄞州区亭溪小流域水生态价值转化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况

    亭溪生态共富小流域城杨段位于鄞州区东钱湖镇城杨村,属于亭溪小流域的一部分。亭溪小流域总面积达46.29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0.4公里。该区域地理位置相对特殊,水系分布较为密集,原本具备一定的生态基础,但也潜藏着生态脆弱的隐患。

    亭溪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转化项目的实践,不仅破解了水土保持工程“重建轻管”的难题,更探索出了一条河湖长制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构建核算体系:从“资源无价”到“价值量化”

    为破解生态价值难以衡量的难题,鄞州区水利局基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试行)》和浙江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域生态系统》,联合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明确核算指标体系、模式算法、数据来源、统计口径等,构建标准化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编制了《宁波市鄞州区水体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报告》。该报告对亭溪城杨段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分类、开发经营权、生态产品核算定价及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等进行全面量化。通过核算明确了生态产品价值、增值空间,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资源有了可衡量的“经济坐标”。

    (二)激活价值转换:从“生态优势”到“经济收益”

    鄞州区水利局率先探索,依据浙江省《关于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牵头搭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转化平台。通过与东钱湖镇政府、规划设计院、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多方协同,明确生态产品培育、价值核算、收益反哺的全链条机制。2024年11月,城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宁波城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出让亭溪城杨段20年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增值部分)开发经营权。2025年6月,双方正式签约,鄞州区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认证书同步颁发,标志着“生态资源”向“经济资产”的跨越。根据协议,旅游公司需投入不低于1800万元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另投100万元用于后期养护。

    (三)实现共富目标:从“单向付出”到“多方共赢”

    “治水”成果惠及百姓。亭溪项目创新“村企合作”模式,优先吸纳当地村民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目前已创造30余个就业岗位,让村民从“生态保护者”同时成为“利益共享者”。在生态旅游的带动下,预计年吸引游客2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至少15万元,村合作社每年还可获得10万元固定回报及1%的营收分红。同时城杨村的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相关产业年营收将突破1000万元。

    三、典型意义

    亭溪小流域的实践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宝贵经验。压实河湖长责任,通过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全域治理格局,才能统筹资源、破解难题,为生态治理筑牢制度保障;创新市场化机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民营资本”的模式既解决了财政投入不足的痛点,又通过经营权交易让生态价值“变现”,形成“开发反哺治理”的闭环;激活群众参与,“村企合作”的利益联结让村民从生态保护中获实惠,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