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 共同富裕先行市实施方案(2025—2030年)
发布日期:2025-10-24 15:58:19 阅读次数:: 来源:市河长办

    根据2025年浙江省第1号总河长令《加快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助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结合宁波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部署,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加快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助力“强城”“兴村”“融合”,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坚实的河湖保障。

    到2030年,江河保护治理实现全面提质升级,现代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防洪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加强,水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河湖环境更加宜居,滨水文化、旅游、运动产业繁荣发展,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显现;江河保护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关键作用,织密河湖管护责任网,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链,强化河湖智慧管护水平;区(县、市)和开发区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目标达到100%,全面绘就“水韵三江 幸福港城”的诗画江南宁波画卷。

    ——“一盘棋”谋划,江河安澜实现新提升。重要江河达到规划防洪标准,城市核心区防洪能力达到200年一遇;全面提升县城及中心镇防洪排涝能力;海塘安澜工程开工建设200公里,海塘防潮能力达到规划建设标准;整治山塘105座,实现山洪重点防治村落达标治理率达到100%。

    ——“一体化”推进,供水保障取得新进展。继续推进镇、村水源并网工程,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240公里,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9%,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6.5%,形成多源互联、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框架。

    ——“一张网”治理,河湖生态质量取得新成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出水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双“95%”以上,加快实施污水管网联网联通工程,实现城中村生活污水纳厂处理率100%;治理农村水系1000公里,县级以上河道生态岸线比例提升至90%。

    ——“一条链”融合,水生态价值转化实现新突破。建立健全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机制,全面激活生态农业、滨水文旅、水上运动、交通航运等水岸经济,新增滨水户外运动场所30个,实现河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超15亿元。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筑牢河湖安全底线,均衡区域发展基础

    1.健全流域区域协调的防洪排涝体系。以甬江流域系统治理为重点,谋划奉化江建闸工程,实施甬江防洪治理工程、西岙水库建设工程,开工建设甬江流域南排通道工程,推进海塘安澜提标工程,健全流域区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平原骨干河道拓疏整治、沿海沿江闸泵建设、河网水系连通等工程,统筹推进平原排涝治理。实施雨水泵站新建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工程,结合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易涝小区排水设施改造,提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补齐乡村山洪防治短板,实施山塘水库整治工程及小流域治理工程,实现山洪重点防治村落达标治理全覆盖。优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完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

    2.推进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科学合理调配境内水资源,谋划实施象山港北岸、三门湾北岸等水资源补链工程,完成水利部水预算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持续深化全国再生水利用标杆城市建设,拓展再生水运用场景。不断扩大分质供水规模,推动第二工业水厂等项目建设。统筹城乡供水,完成大岚水厂、大嵩水厂工程建设,推进海曙西部、鄞州东部、慈溪南部、余姚南部等乡镇水厂、农村水站销号并网工程。推进城乡供水县域统管,全面实现“同网、同质、同服务”的管理体系,打造全国全省样板。加快推进四明湖等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助力打造“3+7+N”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格局。(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

    3.创新全域统筹的河湖岸线空间管控机制。科学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分类分区管控,研究落实河湖管理范围内耕地分类处置方案,提升涉河涉堤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质效。创新水域空间管控机制,推进水域占补指标化管理改革。部署实施河湖库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强化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北斗等技术应用,基本建成数字孪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网。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和“甬水清”江河湖库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完善水域动态监测机制,构建“水域空间管控一张图”,维护河湖空间完整、功能完好、安全优质。(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综合执法局、市数据局)

    (二)厚植河湖生态底色,共建共享宜居环境

    4.加强江河水生态保护修复。以“甬有碧水”攻坚行动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美丽林相提升、生态廊道建设、重要湿地修复、母亲河复苏工程及水土流失治理。持续优化生态水源配置,完成清水环通工程建设,优化引调水体系。深化城乡污水管理一体化改革,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改造提升与城中村生活污水纳厂处理,推进污水处理厂互联互通工程,加快城镇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强化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水平。持续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助力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构建全域水生态安全格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

    5.加快滨水宜居环境提升。围绕“十廊百河千村”的全域幸福河湖总体格局,按照全域推进、重点打造的总体思路,重点推进幸福河湖精品项目建设,持续开展幸福母亲河、高品质水美乡村、城乡亲水节点等标志性成果打造。推进天然泳场、露营基地、骑行垂钓等配套亲水便民设施建设,完善“幸福河湖电子地图”。持续开展农村水系治理工程、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通过滨水绿道贯通、岸坡生态化改造、滨水景观提升、亲水乐水功能植入等不断提升河湖宜居宜业品质。(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游局、市体育局、市公安局)

    6.加强水文化保护与传承。融合自然河湖和水利工程的多元特色,深入挖掘水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依托宁波“一核三片多支点,十廊百河全要素”的水文化总体布局,开展宁波特色的水文化理论研究,培育“1+N”水文化品牌,沿三江、塘河等打造“没有围墙的水利博物馆”。加强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创新,加快推进宁波灌溉遗产博物馆等水利遗产活化利用场馆的建设。深入挖掘浙东大运河文化底蕴,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大幸福河湖水文化研学线路推介力度。(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文广旅游局、市住建局)

    (三)聚焦河湖价值转化,拓宽富民增收渠道

    7.驱动水岸经济融合发展。持续强化跨部门联动,积极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与农业农村、交通航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元滨水特色产业,推进水岸集市、滨水驿站、生态养殖等共富载体打造,结合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进一步拓展水岸经济新场景。围绕“水利+”融合理念,持续深化水库、海塘、河湖等水利工程开放共享试点工作,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精品”。发展滨水旅游,加快东钱湖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小浃江郊野公园等规划建设,推出一批水上旅游精品线路,不断提升河湖沿线承接城市消费、旅游、休闲等功能。强化滨水特色资源挖掘,发挥坑、溪、湖、林、谷、滩等元素的“叠加效应”,助推沿四明山带、沿象山港带、沿杭州湾带“三带”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构建,打造独具江南水乡及东方大港特质的水文旅品牌。(责任单位:市文广旅游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局)

    8.打造河湖滨水户外运动目的地。探索滨水户外运动项目联合审批新模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布局滨水运动发展空间,有序发展龙舟、皮划艇、浆板等水上运动,打造“三湾一湖”(梅山湾、宁波湾、大目湾、东钱湖)四大水上运动基地,办好中国百城桨板公开赛等赛事活动。依托“三江六岸”的独特滨水岸线、六塘河与大运河网联港城等滨水户外资源,全域推进幸福河湖滨水户外运动目的地打造,助力宁波全域加快建成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户外运动标杆城市,激发激活滨水户外运动新活力。(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

    9.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聚焦“生态-产业-共富”一条链融合,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健全河湖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完善水生态产品核算体系,积极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推进河湖空间保护与利用改革试点,深化水权交易、河湖生态产品经营权等改革,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参与河湖工程建设和运维,构建“保护—利用—反哺”的良性循环体系。(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三、工作保障机制

    坚持和加强党对江河保护治理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工作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强化部门协同推进。要把幸福河湖作为新一轮“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部门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一体谋划推进河湖保护治理、滨水产业业态布局。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各级财政结合财力支持幸福河湖建设。要充分发挥各级河湖长牵头抓总作用,完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严格落实“一河一策”及幸福河湖建设任务。加大幸福河湖建设成果展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