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 河湖长制幸福河湖专题 >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河湖管护新路径,高质量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即日起,市河长办开设“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专栏,通过及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鄞州甬新河水治理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况
甬新河是宁波市内最长的人工河和重要的生态纽带,其流经的潘火街道段紧邻下应北路汽车一条街,这片仅2公里范围内汇聚了40余家4S店的“黄金街区”,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但也曾是河道水质的潜在威胁源。2023至2024年期间四季巡河数据显示,该段水质波动与企业生产活动高度关联,如春季氨氮、总磷上升,夏季溶解氧降低偶有异味,秋季出现零星浮油,加之老旧小区管网老化雨污混流,污染风险突出。进一步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实施动态监管与全域治理已刻不容缓。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1、数字监管织密网,闭环管控筑防线
潘火街道依托GIS地理信息系统精准绘就“治水蓝图”,全面掌握了区域管网底数,对沿岸40余家汽车企业开展排查建档,实施“重点”与“一般”监管对象的分类精准管控。通过严格的前置审批和联合执法,严守产业准入环保关口。
与此同时,街道成立专班组,对甬新河沿线所有企业的雨水排口实行每季度动态抽检,实现对高锰酸钾、氨氮、总磷以及石油类等关键指标的实时采集与动态掌握,发现数据异常,立即联合环保部门对企业进行约谈、督查,追根溯源,查找数据异常原因,督促企业限期整改,直至排放达标,同时将该企业列入重点监测名录,加大日常抽检频次。

2、集中治污破难题,危废清零保安全
针对分散污染难题,潘火街道投资建设“汽车一条街废水集中预处理站”,并投入910万元专项资金对老旧管网进行了大规模疏通与修复,排查管网99.1公里,整改雨污混流、修复破损点位328个,从根本上解决了雨污混流、管网淤积等结构性问题。同时,推动40余汽车企业成立“环保自律联盟”,促使其从被动监管对象转变为主动参与主体。
在危废处置方面,潘火街道联合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收集—专业处置—凭证溯源”全链条的危废处置服务。通过推动街区“污水零直排”改造,系统性地升级了产业带的基础设施,确保污染风险不落地、不入河。

3、生态修复焕清流,和谐共生展新颜
为恢复和提升水体自身的生态功能,潘火街道联合邱隘镇、东钱湖镇,通过实施概算投资3775万元的甬新河调水工程,新建40米宽中塘河闸泵等水利设施,于2023年6月通水运行,显著增强了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有效化解了以往夏季水体缺氧、产生异味的困境。
在生态修复层面,鄞州区政府、区住建局、潘火街道、鄞城集团大力推进中塘河绿道贯通工程及甬新河东侧滨水空间贯通工程,通过种植多层次乔灌木,建设慢行道、滨水绿道和口袋公园,打造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重塑亲水惠民的公共空间。多措并举有效促进了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潘火街道段断面平均水质稳定在Ⅲ类,水体透明度提高了40%,水生植物种类有所增加,鱼儿游弋、水鸟栖息的生态场景重现,实现了从单纯治污到生态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跨越。

三、经验启示
甬新河治理案例为产业聚集区域的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鄞州样板”。一是构建以联防联控为骨架的协同治理机制。打破部门壁垒,统筹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从机制上解决了多头管理、职责分散的难题。二是探索“数字监管、集中治污、生态修复”多措并举的综合治理路径。将智慧赋能、基建支撑与综合治理,同产业优化升级、整体发展规划、城市空间重塑进行系统性、深层次的融合。三是推动从单一环境目标向多元融合发展的跃升。治理实践实现从被动响应的末端管控转向主动前瞻的源头预防,从单一水质达标向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