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 河湖长制幸福河湖专题 >
- 成果展示
- 成果展示
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河湖管护新路径,高质量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即日起,市河长办开设“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专栏,通过及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北仑区智慧河湖建设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况
北仑区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临港产业集聚区,水系发达,水环境保护责任重大。传统的水环境管理方式在面对隐蔽性偷排、突发性污染等复杂问题时,常常陷入“发现难、溯源慢、取证慢”的困境,难以满足现代水环境治理精细化和实时化的要求。尽管已建成AI水质实验室、水质自动站等基础设施,但如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精准的治理行动,成为提升河长制工作效能的关键。
二、主要做法
(一)全域感知,构建“天空地”协同监测网络。聚焦 “全域覆盖、实时感知”,创新搭建智能平台,构建“天空地网”多层级监测网络。在“地”层面,平台全面接入1座AI水质实验室和19座水质自动站的实时监测数据,确保地面水质动态实时掌握。在“空”层面,结合河湖分布特点,定期调度无人机、无人船开展河道巡查,精准识别河湖水质异常问题,弥补人工巡查的视觉盲区。在“天”层面,通过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对大面积水域水质状况、水体面积变化等进行宏观监测,及时发现区域性污染苗头。此外,在重点河段、排污口周边加装物联网感知设备,实现“定点盯防”,彻底扫除监管盲区,形成河湖水质24小时全天候、全覆盖监测格局。

(二)智能溯源,实现污染源头追踪与精准预警。将智能分析算法作为平台核心,重点突破 “污染溯源慢” 的痛点。平台内置的数据分析引擎,能通过对历史水质数据、水文数据、沿岸企业分布、管网布局等信息的长期学习,形成针对不同流域、不同污染类型的溯源模型,当某个前端智能感应设备(如水质自动站)监测到水质数据(如氨氮浓度突升、pH 值异常波动等问题)时,平台会立即触发预警,并启动溯源分析,反向追溯至最可能的污染来源区域,将传统的数日溯源时间缩短至小时级,为快速响应赢得宝贵时间。截至目前,通过溯源系统累计处理管网破损、雨污混流等水环境问题35起。

(三)区块链存证,确保证据链条完整可信。 在溯源分析的同时,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特性,对异常数据、溯源路径、视频截图等关键证据进行即时固定和存证,构建了一条完整的“控制断面→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污染源”水污染溯源链。有效解决了以往排污违法行为“取证难、认定难”的问题,为后续的精准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经验启示
深化科技赋能河湖长制,核心在于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分析的新型治理体系,推动“人防+技防”深度融合。通过汇聚多源数据、强化智能研判,将监测信息转化为可溯源的决策支撑,实现管理方式从经验判断向科学精准转变,全面提升河湖治理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是要注重“资源整合”,激活数据价值。以往部分区域虽设置了各类监测设施,但因数据不互通、标准不统一,各类设置难以最大化发挥作用。通过将AI实验室、水质监测自动站,以及无人机、卫星遥感等多源监测资源系统整合,建立系统分析平台,激活数据价值,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二是要聚焦“痛点破解”,强化技术适配。北仑因地制宜,针对治理中的实际难题,如溯源慢、溯源难等问题,选择适配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使技术符合治理需求,避免 “技术空转”。
三是要推动“模式转变”,提升治理精度。传统河湖治理多依赖经验判断,如今通过数智化手段,可将监测信息转化为可溯源、可验证的决策支撑,让河湖治理从“凭经验”向“靠数据”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警”转变,最终实现河湖治理的精细化与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