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 河湖长制幸福河湖专题 >
- 成果展示
- 成果展示
慈溪市掌起镇任家溪村防洪分流工程
一、小流域基本概况
任家溪村地处慈溪市南部山区,三面环山、地势低洼,溪道集雨面积4.39平方公里。然而,溪道狭窄和过流能力不足也为村庄埋下了严重的防洪隐患,“逢汛必涝”成为制约当地发展与民生改善的突出短板,严重威胁沿岸2312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面对这一困局,慈溪市以系统思维推进任家溪村防洪分流工程,将“水患”转化为“水安”,探索出一条“分流治洪、结构固安、智能管防”的小流域治理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分流,破解穿村洪患
针对穿村段洪峰流量过载问题,工程新建长820米、直径2米的钢筋混凝土涵管,将石洞溪部分洪水直接引至沿山溪坑,从源头分流穿村段50%的洪峰流量。同步拓宽沿山溪坑底至6米,新建浆砌石挡墙护岸,堤顶超高按照“50年一遇洪水位+0.5米安全加高”标准设计,彻底解决“小河道扛大洪水”的结构性矛盾。
(二)结构加固,夯实防护基底
工程挡墙采用浆砌块石重力式结构,经抗滑、抗倾覆稳定验算,安全系数满足规范;基础设C25砼齿槽防冲,深度0.6米,增强抗冲刷能力。新建3座机耕桥、1座交通桥及1座节制闸,均按公路-Ⅱ级荷载标准设计,兼顾日常通行与防洪应急需求,保障极端工况下结构安全。
(三)智能管控,强化应急调度
配套完善汛期调度管理制度,健全水位、流量实时监测与动态报告机制,细化防汛应急预案,明确超标洪水应对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洪水早发现、早预警。加强日常巡查值守和物资储备,定期开展设施检修与应急演练,提升流域应对极端天气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预警—响应—抢险—复盘”全过程闭环管理。

三、成效
工程建成后,任家溪村防洪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可有效抵御50年一遇洪水,穿村段洪峰分流能力提升50%,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如今,即便遭遇强降雨天气,村庄也能从容应对,彻底告别了“积水漫屋、交通中断”的困境,实现了从“被动抢险救灾”到“主动防控安澜”的根本转变,成为宁波市山区小流域防洪治理的示范标杆。
四、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破题是核心。治理需先“找准病灶”,工程治理精准识别“汇流快、通道窄、顶托强”的成灾根源,针对性采取“上游分流、中游拓卡、下游畅排”的系统路径,避免“大水漫灌”式治理,实现从单点治理到全域统筹。
二是严把工程韧性,质量安全是底线。防洪工程关乎群众生命安全,必须以“高标准、严要求”筑牢防线。从结构验算到材料选用,从荷载标准到基础防护,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极端条件考验,才能确保工程“建得牢、用得久”,真正成为群众的“安全屏障”。
三是注重建管并重,长效管护是关键。防洪治理不是“一锤子买卖”,需构建“平战结合、建管同步”的治理格局。通过完善制度、智能监测和日常巡查机制,将“事后抢险”转化为“事前防控”,才能让防洪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为村庄长治久安提供持久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