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果展示
幸福河湖精品小流域系列⑩ | 象山:溪水换新颜,打通共富路
发布日期:2025-11-07 10:47:49 阅读次数:: 来源:市河长办、河道中心、象山县河长办

    大雷溪小流域治理打通乡村共富路径

    一、流域基本情况

    方家岙大雷溪流域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墙头镇,发源于方家岙水库,由南到北流入西沪港,是典型的浙东沿海丘陵地带小流域。流域内拥有山林6500亩、耕地1300亩,生态资源丰富,但历史上因地形陡峭、降水集中,易发山洪、水土流失等灾害。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方家岙村依托上游方家岙水库和大雷溪的自然资源,逐步发展为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乡村。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

    一方面,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建设、湿地修复等措施,恢复大雷溪自然河道功能,增强行洪能力。采用“石笼+植被”的柔性护岸技术,既稳固岸线又保护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流域上游实施退耕还林、坡面整治,种植涵养水源的阔叶林和经济林,减少泥沙入河。截至目前,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0%以上,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

    (二)产业融合与绿色发展

    依托清澈溪流和山林景观,打造“大雷溪全流域生态观光带”,开发“农玩文旅”新模式。一是激发村庄集体活力,村民通过入股合作社联合开发生态观光长廊、环溪观光游步道、瑞安古桥等景点12个;探索民宿、露营基地、村咖等业态,目前拥有农家客栈55家、床位数878张。2024年实现旅游经营收入5150万元,积极提升村庄及周边镇域文旅人气;二是探索高端饮用水品牌。依托甘泉优质活水,创立象山本土“双龙潭饮品”高端饮用水品牌,持续发挥方家岙优质水源活力。2025年上半年,该品牌营业额突破40万元,饮用水销售量突破20吨,平均单价突破10元/330毫升,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三是推广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林下经济,推广经济作物象山红美人、雷笋、草莓等有机经济作物共计800亩,通过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形成“溪水养田、田护溪水”的循环体系。

    (三)长效管护与全民参与

    为破解传统管护瓶颈,创新构建“河湖长牵头+专业服务+村民自治+智慧赋能”四位一体体系:一是积极融入“河湖长制”,河湖长发挥牵头抓总效能,形成“统筹协调-指令派发-协同处置-核查反馈”闭环机制,做到多方联动、优势互补;二是引进水利工程运维服务机构,负责溪流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提升管护效能;三是完善村规民约制度,明确到户责任,共同开展巡查、宣传和日常管理,提升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四是布设视频网点实时管控,并开展水质日常检测,精准识别、预警与溯源河湖日常问题,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四)成效总结与效益提升

    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白鹭、溪鱼等本土生物重现流域;防洪标准从5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

    经济效益:2024年接待游客超33万人次,带动方家岙村庄及周边就业150余人,村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

    社会效益:2017年评选为省3A景区村、2019年入选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六届全国文明村、2021年荣获中国休闲美丽乡村、2023年获得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等荣誉称号,成为区域小流域治理和文旅联合开发结合样板。

    三、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系统治理

    大雷溪流域的实践表明,小流域治理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摒弃全程“硬化河湖”的传统思路,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保留部分河滩湿地作为生态缓冲带,既降低成本又增强韧性。

    (二)推动“两山”转化,激发内生动力

    通过“生态+产业”模式,将治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方家岙村通过民宿集群和品牌营销,证明生态资本可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实现“一条溪流带活一个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协同共进。

    (三)创新治理机制,强化共建共管

    多元主体协同,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村集体主导实施,企业参与运营,形成“政-村-企-民”合力,充分展示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调动村民积极性。将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降低管护成本,避免“重建轻管”。

    (四)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风格亮点

    大雷溪流域未照搬城市景观化治理,而是保留乡土风貌,如利用本地石材砌筑护岸、种植乡土树种。其经验表明,小流域治理需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避免“千村一面”,推动“绿水青山”综合效益持续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