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 河湖长制幸福河湖专题 >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河湖管护新路径,高质量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即日起,市河长办开设“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专栏,通过及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余姚市临海大浦河湖管护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况大浦江位于余姚市临山镇境内,其一端连接下姚江,另一端连接临海浦闸,是姚西北主要的北排江之一。大浦江河道长度9.6114公里,水域面积0.8290平方公里。近年来,余姚市以深化河湖长制为核心,以“治水”为抓手,创新融入“法治”建设,在强力推进临海大浦清淤截污、生态修复的同时,着力构建水岸同治、法治护航的长效机制。通过系统治理,2025年1-6月,大浦江水质稳定提升至Ⅲ类,总磷、氨氮同比显著下降,昔日杂乱岸线蜕变为兼具生态与法治内涵的绿色长廊。
二、主要做法
01法治筑基,构建系统治水新机制一是制度先行,规范岸线治理。 针对岸线乱种植等顽疾,县级、镇级河湖长会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制定《大浦江岸线保护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开垦种植、堆放杂物等行为,为岸线整理提供法治准绳。二是联动执法,破除治理梗阻。临山镇组织各执法力量,出动清运船对镇域范围内的临海大浦流域等多条主干河道开展地笼、网簖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共清理违规地笼、网簖100余处,切实维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依法取缔非法种植点5处,清理占用岸线面积超2亩。三是源头建档,精准管理排口。 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对14个入江排口全面排查跟踪水质情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取缔非法排污口2个,溯源整治雨污混排口3个,杜绝晴天出水排口,实施排口智能化截流技术,实现“一口一策”法治化管理。
开展违规地笼、网簖清理整治行动
02法治赋能,护航岸绿景美新生态一是依法还绿,重塑岸线生态。 持续开展违规种植清除行动,在依法清除违规菜地后,严格依据绿化规划补植香樟、垂柳、小黄樱等本土树种1000余株,铺设生态草坪300平方,岸线复绿率达95%以上。二是法治点睛,打造普法阵地。 依托余姚市司法局作为县级河湖长联系单位联合余姚市普法办,在滨水公园、步道节点精心建设“法治文化长廊”与“普法凉亭”,设置多功能宣传牌12块,形成大浦江河岸涉水涉法宣传带,引导群众学法守法护水护绿。三是以案说法,深化教育引导。 在法治凉亭定期举办“河畔微讲堂”,邀请法官、律师结合非法捕捞、岸线侵占等真实案例释法,让群众在休憩中接受法治熏陶,累计开展活动10余场,覆盖300余人次。
“普法议事凉亭”
03法治聚力,深化共建共治新格局一是普法入户,推动多域共治。 深入开展河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入户宣传,结合禁止岸线种植、排污监督等重点领域,发放宣传手册4000余份,以法治宣传强化主体责任,促进全民守约护水。二是网格普法,延伸治理触角。 将法治宣传纳入河长、网格员日常巡查职责,实时劝阻违法违规行为,变末端执法为前端预防。三是监督闭环,巩固治理成效。 设立“法治监督岗”,公开河道警长及环保举报电话,建立“问题发现-法治处置-结果反馈”闭环机制,2025年上半年通过法治途径高效解决涉水纠纷6起。
三、经验启示
临海大浦的蝶变,是“法治力”与“治水力”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其核心在于:法治与生态共融。将岸线修复、排口治理等工程措施与法律法规刚性约束结合,破解“反复治、治反复”困局;阵地与活动互促。 依托滨水空间打造沉浸式普法场景,使法治元素可观可感,提升群众认同感与参与度;契约与监督并重。 以公约凝聚共识,以监督保障执行,形成“法律约束+道德自律+群众监督”的立体治理网络。
余姚市以法治思维重构河湖治理逻辑,借法治阵地播撒生态文明种子,更浸润着法治之光,绘就了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法护”的幸福河湖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