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知公告
宁波水利简报(河湖长制)2025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25-08-13 10:38:51 阅读次数:: 来源:市河长办

    海曙区:河湖长制赋能“两山”转化实践


    ●北仑区:三防覆盖织密汛期河道生态保护屏障


    ●鄞州区:共建共享共富 绘就幸福河湖新画卷


    ●江北区:河湖长制筑基底 水旅融合绘共富



    海曙区:河湖长制赋能“两山”转化实践


    海曙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河湖长制为统领,聚焦巡河履职实效化、幸福河湖品牌化、水生态价值产业化,走出了一条“治水兴城、水惠民生”的特色路径。  

    全域织密责任网,末梢深耕治理田。区级示范压茬推进,2025年上半年区级河长开展实地巡河88次,主持召开河长会议18次,督查督办跨镇街河道治理难题3项。西塘河河长张启表开展“人大代表巡河”活动,为“代表护水队”授旗,为民间河长代表颁发聘书,推动治理诉求上下连通。基层智治提能增效,镇村级河长通过河长在线平台巡河9131次,排查问题6143项,解决率达99%以上,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联动解”。  

    水岸联动活文化,幸福河湖续新篇。依托省级幸福河湖生态基底,创新复刻南宋“宰相嫁女”水上婚典,融合百人花轿巡游、水幕诗画演艺,获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强国专题报道,全网曝光量超400万。举办“龙腾四海·舟连古今”全国龙舟邀请赛,吸引26支队伍竞逐、现场观赛超2万人次(线上10万人次),同步激活13.5公里“舟游古林”航线,实现传统水文化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  

    产业融合撬共富,生态价值创新局。创新建立竹林碳汇核算体系,通过公益损害赔偿金完成横街镇大雷村竹林碳汇(2600吨)、龙观乡山水田园提升项目认购,实现生态修复收益15万元。横街镇依托大雷溪优质水源,打造2公里“浙东第一勇士漂”,配套露营基地、山货市集,运营后日均客流超600人次(周末峰值2100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400万元,生态资源转化为富民强村新引擎。

    (海曙区河长办供稿)


    北仑区:三防覆盖织密汛期河道生态保护屏障


    入汛以来,北仑区通过“技防、制防、人防”,实施全域河湖“清网行动”攻坚行动,全力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河湖管护长效机制。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坚固“技防”体系。建立河道“月度体检制”,依托AI智能实验室每月开展一次河湖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针对汛期行洪安全与生态保护双重需求,通过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设备定点、定坐标,巡查采集全区骨干河道、支流汊港问题。5月份以来,累计出动600余人,收缴地笼网近万顶,清理河岸河面垃圾50吨,水域生态环境和河道行洪排涝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夯实管护基础,打造完备“制防”体系。针对非法捕捞作案时间多为深夜、作案人员隐蔽性强的特点,建立“区镇联动+网格管理”工作机制,对重点河湖进行拉网式排查,精准定位河湖问题。同时,要求各街道做好拦河渔具、地笼网、箱笼等收缴和销毁台账记录,构建全时段全链条监管体系;畅通各街道、部门信息互通共享渠道,通过“河长在线”平台,实现信息一网汇集、问题一屏呈现、部门一体联动。

    构筑责任网络,打造立体“人防”体系。深化“三级河长+民间河长”双轨制度,强化多维协作,构建立体管护矩阵。404名各级河长、126名民间河长积极履职常态化巡河,并做好巡查登记,及时反馈上报;联合综合行政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实施“1+N”执法联动模式,累计协同核查、执法处置涉水问题百余起。

    (北仑区河长办供稿)



    鄞州区:共建共享共富 绘就幸福河湖新画卷


    鄞州区始终秉持“共建共享共富”理念,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共建”聚合力,幸福河湖全民筑。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持续深化民间河长制度,凝聚各行各业力量,共建全域幸福河湖。采取集中活动月的形式,近年已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县级民间河长活动52起,充分发挥民间河长特长优势,以“共建”凝聚治理合力。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创建市级幸福河湖5条、高品质水美乡村7个,其中童夏家村、东钱湖分别入选浙江省首批高品质水美乡村典型案例和首批幸福母亲河优秀案例。

    “共享”添活力,亲水惠民全民享。依托河道、湖泊、山塘等水利工程,结合交通、住建、文旅等项目建设,建设滨水绿道、亲水堰坝、风雨廊亭等亲水设施,全区城乡居民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89.2%。推进“河湖+体育赛事”深度融合,“世界水日”期间,将三江六岸、河湖景观融入宁波市马拉松赛事线路,以体育竞技展示河湖治理成效,以“共享”提升惠民实效。

    “共富”增动力,生态变现全民惠。充分发挥河湖生态禀赋,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五一”假期东钱湖景区接待游客总量74.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亿元。同时,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让优质河湖资源成为共同富裕新引擎。6月底,宁波市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落地鄞州。通过出让亭溪生态共富小流域城杨段20年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增值部分)开发经营权,城杨村集体将获得每年10万元的固定回报及营收分红的1%,为村庄新增至少30个就业岗位,预估每年城杨村游客达到25万人次。

    (鄞州区河长办供稿)



    江北区:河湖长制筑基底 水旅融合绘共富


    近年来,江北区立足水域资源优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建设高品质幸福河湖、水美乡村为核心,聚焦水生态环境品质,发展水旅融合经济,助力片区化联动共富发展。 

    推进幸福河湖,筑牢共富基础。坚持一以贯之深化河湖长制,聚焦河湖生态环境整治,全力提升滨水步道、堤防闸站、水库大坝等水利设施基础景观建设,推进洋市中心河、庄西河等河道清流疏浚工程,打好幸福河湖基底。截至目前,累计建成省级美丽河湖6条、市级美丽河湖5条、高品质水美乡村5个、美丽河湖片区7个,江北区城乡“15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96%。

    挖掘文化底蕴,提质水旅融合。依托水环境生态提升,深入挖掘大运河等水文化资源,建设小西坝大运河遗址文物保护展览陈列馆。在姚江滨江廊带生态建设引领下,半浦村盘活老旧建筑,大力发展露营、渡口咖啡等新业态,打造美术馆、共富工坊等特色艺术空间10余处,设计姚江骑行线路、古村行摄线路、古建筑寻访线路、田间地头采摘线路、古村休闲生活线路等5条精品文旅线路。

    拓展片区发展,打开共富源泉。坚持城乡共融发展,以幸福河湖为纽带,形成以水为引的片区化发展群。城区将日湖、星湖、老外滩、文创港等特色节点串联成江北城市风貌线,推出水文化研学游线。慈城镇围绕云湖将毛岙村、南联村、公有村串联成片,构建“一村一特色、一片共发展”,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吸引了一批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文创企业入驻,做好“兴村”“融合”两篇文章,精准支撑“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助力共同富裕。

    (江北区河长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