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动态
河湖长制典型案例⑦ | 镇海:“项目赋能”助力基层河湖管护建设
发布日期:2025-08-13 16:13:34 阅读次数:: 来源:市河长办

    镇海区西大河河湖管护建设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况  

    镇海区作为宁波市东北部,河网水系密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水质退化、生态功能弱化、滨水空间碎片化等挑战。传统治水模式难以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水环境的需求,亟需探索系统性治理路径。为此,镇海区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创新提出“项目赋能”治理思路,通过系统性谋划、梯次化推进、多维度融合,将河湖治理与城市更新、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镇海西大河河长牵头,统筹发改、水利、环保、资规、各镇街道等部门资源,明确职责分工,确保跨部门协作高效推进,通过“一河一策”项目化治理,探索出一条以项目带动治理、以治理反哺发展的基层河湖管护建设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梯次布局,构建全周期项目推进体系  

    镇海区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动态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精准配置。由区发改局统筹,联合区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分局、住建局及各镇街道,针对不同河段问题分类施策:对生态基础较好的西大河南段,分期实施公园建设和景观提升工程,如西大河公园二期项目,新增5.6万平方米绿地及休闲设施,打造“城水相融”示范带;对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的老街段河道,通过朝阳村农村截污纳管工程,投资约2700万,新建3座泵站、配套管网修复等措施,优先推进清淤疏浚和强排泵房建设,完善水灾害防御制度体系,提升平原涝水外排能力;对中大河、西大河水流交汇区域进行生态升级的项目储备,规划河道周边绿化工程,延续街头式绿地公园、打造滨水活动空间、创造多彩场地空间,实现“水清岸绿、景美韵生、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效果。通过科学规划时序,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形成“治理-提升-增值”的良性循环。

    西大河公园

    (二)多元融合,创新“治水+”综合开发模式

    突破单一治水框架,探索“水岸经济”联动发展。镇海西大河河长总牵头,整合区发改、文旅、规划、农业农村、各镇街道等部门资源,推动河道整治与业态开发同步实施。在骆驼街道地块,将河道整治与口袋公园、健身步道同步建设,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对商业潜力区段的“一河两街”项目,规划建筑面积8.2万平方,统筹推进河道整治、业态植入和文脉挖掘,该项目汲取传统“河街院巷”空间特质,通过创新多元功能组合,与西大河公园复合联动,不断强化镇海新城休闲绿廊的活力,打造“乐活新团桥”,构建公园与社区空间充分融合的一体化城市格局。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整治问题,总投资约4200万元,实施澥浦镇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工程,覆盖11个村,通过集中整治污水纳管、实施管网改造,铺设管网19.3公里,惠及2600户农户,该工程有效阻断了污水直排,减轻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降低了蚊虫滋生和异味问题,提升了空气质量和水生态环境。


    (三)建管并重,助力河湖治理增效

    针对老旧小区雨污混流这一长期困扰城市治理的顽疾,镇海西大河河长联动区发改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建交局及街道等部门,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以精细化工程改造为抓手,通过联合督查,统筹推进雨污分流综合治理。

    以骆驼街道7个典型老旧小区为试点,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通过“一点一策”精准治理,重点开展地下管网全面检测、破损管道修复更新、错接串接点位系统纠偏、检查井防渗改造以及道路绿化生态修复等系列“微创手术”,从源头上切断污水入河路径。该工程注重“建管并重”,创新性地将管网改造与基层河湖管护能力提升相结合,形成工程措施与管理机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更探索出一条"源头治理、系统施策、长效管护"的治水新路径。


    三、经验启示

    镇海区以“项目谋划”赋能基层河湖管护建设的实践表明,河湖治理需以项目为纽带,统筹安全、生态、经济多重目标,最终实现“水-岸-城”协同发展,为城镇化地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一是坚持系统治理,依托河长制,整合多部门资源,打破传统“条块分割”模式,通过梯次化项目布局,统筹发改、水利、建交、生态等多部门资源,形成“治理-提升-增值”的良性循环;二是突出民生联动,河长牵头各部门,将群众需求纳入项目规划,提升治理认同感,将河湖治理与城市功能升级深度融合,以口袋公园、滨水步道、文化廊道等民生项目提升群众获得感,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三是长效建管并重,“源头治理+系统施策+长效管护”的闭环治理模式,以雨污分流“微创手术”破解混排顽疾,创新“建管并重”机制推动河长制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