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 河湖长制幸福河湖专题 >
- 成果展示
- 成果展示
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河湖管护新路径,高质量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即日起,市河长办开设“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专栏,通过及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宁海县东岙溪增殖放流助力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况
东岙溪发源于一市镇下洋陈村,干流河长12公里,从下洋陈村开始经西刘村、东岙村,于旗门闸出海,汇入三门湾。东岙溪未与其他县级河道交汇,自净能力较弱,随着周边农业活动增加,东岙溪流域水体有机污染问题逐渐显现,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域生态修复需求迫切。
为持续做好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宁海县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制,于东岙溪流域科学实施增殖放流工程,以光唇鱼为媒介,通过科学放流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模式,探索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双赢路径,显著提升水体透明度及生物多样性,并带动沿岸经济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是多方协作推动工作高效落实
作为东岙溪联系部门,民政局积极牵头,联合农业农村局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属地政府负责场地协调,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历时2个月完成生态评估、鱼种筛选、放流方案制定等,选定光唇鱼作为放流品种。同时,结合“123”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确保增殖放流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科学增殖放流维护良好生态
责任单位积极构建“生物链修复”模式,按专家评估意见,提前确定鱼苗投放的种类、数量、投放地点等,组织各方力量,分批次在3处生态敏感河段共投放8万余尾鱼苗,投放过程严格执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
三是强化多元共治提高护水意识
今年以来,联系部门联合属地乡镇共计组织公益巡河5次,累计巡河人次达50余人次,累计巡河里程达60余公里。为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科普增殖放流理念,宣传《渔业法》禁止条款,以及电鱼、炸鱼等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累计向东岙溪沿线群众分发宣传册500余份,并公示24小时举报电话,号召公众积极参与护水,共卫美丽家园。
2.取得成效
自2024年8月份第一次投放至今,东岙港已形成稳定生物群落,河道鱼类种群密度从0.8尾/立方米增至2.3尾/立方米,新增3种水生昆虫物种,河道透明度由0.5米提升至1.2米,沿岸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今年以来,东岙溪水质稳定在Ⅱ至Ⅲ类之间,水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修复。同时,通过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富民等举措,加快培育高附加值涉水产品、大力开发亲水旅游线路和滨水度假项目等,一市箬岙古村、山上方村营地等吸引了众多周边游客。
(三)经验启示
为巩固河湖治理成效,在东岙溪增殖放流中,充分发挥了科研技术的优势,通过“一河一策”、河湖健康评价报告等,开展科学评估,借助物种筛选、投放量测算等技术手段,实施精准治理,确保干预措施与生态系统承载力相匹配。同时构建“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公众参与”治理共同体,通过积分激励、科普教育等方式,牵引民间强大的护水力量,将生态保护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