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鄞州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分区分类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出台,这标志着我区在全省率先落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分类精准监管机制,并在全国首创“分区”与“分类”双轨结合的监管体系,为水土流失治理与优化营商环境协同推进提供“鄞州方案”。
长期以来,传统“一刀切”的监管模式在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时,常面临差异化管理不足、动态化监测滞后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鄞州区水利局自2024年10月起,深耕细研分区分类精准管理机制,从“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发力,打出一套监管创新“组合拳”。
事前审批做“减法”,企业负担轻下来
通过整合地形坡度、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等关键要素,鄞州区科学划定水土流失高、中、低风险区。在低风险区内,积极推行区域水土保持评估制度,纳入区域水土保持评估的生产建设项目仅需备案登记即可。据测算,这一举措可帮助入园企业节省5-20个工作日的对接与审批时间,降低10-15万元的支出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为区域营商环境注入新活力。
事中监管求“精准”,监督效率提上来
针对生产建设项目的实际影响,鄞州区建立水土流失风险评价体系,综合考量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挖填量等因素,将项目风险划分为轻微(Ⅰ级)、低(Ⅱ级)、中(Ⅲ级)、高(Ⅳ级)四个等级。根据项目风险等级与所在区域风险类型,结合项目风险等级和其所在风险区类型采取不同的监督检查方式和频次,实现“无风险不打扰、低风险预提醒、中高风险严监控”。配合无人机飞检等智能化手段,既确保监管无死角,又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
事后验收重“高效”,合规备案快起来
在验收环节,鄞州区明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的报备、核查、备案全流程要求,对企业提交的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材料实行同步复核。只要材料真实、完整、符合格式标准,即可依法快速备案,让企业在项目验收阶段少跑腿、好办事。
下一步,鄞州区水利局将以《管理办法(试行)》为抓手,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升水土流失监督评价与差异化监管水平,以智能化决策推动治理效能再跃升。作为全国首创“分区+分类”监管模式的先行者,鄞州正以实际行动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书写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