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动态
河湖长制典型案例⑩ | 高新区构建入河排口整治智慧数字管护体系
发布日期:2025-09-02 08:55:49 阅读次数:: 来源:市河长办、高新区河长办

    高新区智慧治水典型案例

    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河湖管护新路径,高质量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即日起,市河长办开设“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专栏,通过及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基本情况

    幸福河湖是改善百姓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民生幸福感具有关键意义。高新区毗邻甬江,地处鄞东南平原下游,辖区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但沿河两岸排口数量多、分布广,给河湖管护带来较大难度。为在复杂水系条件下保障水环境安全、提升河湖品质,高新区针对性探索排污口排查新模式与问题整治新途径,创新运用多元科技构建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电导率”作为基准参数精准识别问题及成因、加强实时监测与预警,全面提升河湖智慧管护成效。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01优选电导率监测设备,兼顾性能与成本优势

    高新区在设备选型阶段进行了深入的技术经济比选。相较于传统的COD、氨氮等监测手段,电导率传感器展现出显著优势:其结构简单坚固,耐腐蚀性强,能够适应井下高温高湿、杂质较多的复杂环境,使用寿命更长。同时,该设备对水质变化响应灵敏,能够准确捕捉污染物注入引起的电导率突变。更重要的是,电导率监测设备单价较低,为大范围、高密度布设提供了经济可行性。其日常维护仅需定期清洗电极,无需频繁校准或更换试剂,大大降低了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成本,使大规模物联网组网成为可能。

    02夯实物联感知基础,织密河湖监测“脉络”

    高新区创新采用了"分级布点、脉络成网"的建设思路。在全区689个关键雨水管网节点部署电导率监测设备,涵盖主干管网、重要支线接入点和重点污染风险区域。这些监测点沿着水流方向自然形成监测链条,构建起从污染源到排放口的全过程感知体系。一旦某个节点检测到异常水质信号,系统即可根据电导率变化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关联,智能追溯污染来源路径,快速锁定可能的排污主体。这种组网方式不仅在感知层面实现了全面覆盖,更形成了逻辑清晰的监测“脉络”,为后续的污染溯源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03建立电导率波纹库,实现污染智能识别与归因

    在大量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高新区研发了“电导率波纹异常事件库”,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不同类型的排污行为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目前已收录超过100种特征波纹模式,包括工业企业周期性排水、餐饮污水排放、洗涤废水等典型污染类型。当系统检测到异常电导率波动时,自动匹配特征库中的波纹模式,在30秒内完成异常识别与初步归因。同时,系统还建立排污行为时空规律模型,结合降雨数据、管网拓扑关系等多维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大幅提高识别准确率。这使得监管人员能够快速响应,精准指导现场排查,将污染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

    04系统集成与智慧赋能,构建水环境治理“最强大脑”

    高新区将电导率感知网络、智能分析算法和特征波纹库等核心模块有机整合,构建了水务一体数智化平台。该系统实现了从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到处置反馈的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全区排水管网的虚拟映射,实时呈现水质状况和污染扩散模拟。系统还建立了“监测-预警-处置-反馈”的智能业务流,自动生成处置任务单并推送至相关责任单位,实现污染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处置效果评估。这个智慧水治理体系不仅成为监管人员的“专业工具箱”,更是政府水环境管理的“决策智能体”,显著提升了监管效率和精准治理能力。

    三、典型意义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环境水体的最后关口。高新区推进入河排口数字化监测突破了传统人工与单台设备巡检的局限,从小微水体整治抓起,坚持以网格化为单元开展问题排查、开展重点区域水质监测,建设过程中坚持人力、科技、制度同步发力,以数字赋能助力水生态安全,精准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构建水生态安全防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