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 河湖长制幸福河湖专题 >
- 成果展示
- 成果展示
河长制必须一以贯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河湖管护新路径,高质量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即日起,市河长办开设“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专栏,通过及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余姚市东江农田废水治理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况
东江是余姚市城区骨干河道之一,全长5.81km,江面宽34-50m,由慈溪流入余姚,自凤山街道陈山头至候青江,流经多个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区域。守护东江一泓清水,治理农业污染至关重要。近年来,影响东江水质明显下降,周边农庄餐饮与生活污水直排,加上农田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退水进入水体,导致河道氨氮含量严重超标、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下降、溶解氧降低,鱼类等水生生物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影响了东江的生态景观。
为解决这一问题,凤山街道会同生态环境部门在亲缘农庄及周边农田区域实施了农田废水治理项目,致力于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成开展质的重要举措治理。
二、主要做法
(一)系统控源,从源头治理
在农田退水沟渠中建设生态滤坝,有效拦截污染物,减少入河负荷;同时对沟渠内源底泥进行改良,削减内源污染,减少二次污染物的释放。
(二)生态治理,提升水质
通过微生物扩培,对河道微生物菌群进行阶梯式培养,获得高浓度菌液后重新投入河道,显著增强脱氮类微生物群落活性,从而有效去除水体中氮元素;设置微孔曝气,提高水体溶解氧,提升河道自净能力;建造浅滩湿地,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加景观性;设置氮磷拦模块,拦截并去除氮磷,提升水质;设置泵管循环,增加水体流动性,加速削减污染物。
(三)推广生态农业,实现绿色种植
与周边农户积极合作,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一方面,引导农户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与农作物生长需求,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肥用量,减少氮肥、磷肥的过量使用,从源头上降低农田退水中氮、磷元素含量;另一方面,鼓励农户使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如释放害虫天敌、悬挂诱虫灯和使用生物农药等,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对水体的污染风险。此外,推广农田轮作、间作等种植模式,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三、经验启示
随着农田废水治理项目的稳步推进,东江水质改善效果已逐渐显现。最新水质监测数据表明,项目实施区域附近的东江支流水质指标显著优化,氨氮含量下降了40%-50%,总磷含量降低了30%-40%。河面上漂浮物大幅减少,藻类繁殖得到有效控制。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小鱼、小虾等水生生物重新出现在河道中,河岸周边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植被更加茂盛,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整体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下一步,余姚市将继续提升东江水生态环境,加快打造成一条生态健康、景色宜人的绿色长廊,为区域生态平衡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