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 首页 >
- 河湖长制幸福河湖专题 >
- 工作动态
- 工作动态
长制必须一以贯之。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探索河湖管护新路径,高质量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即日起,市河长办开设“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专栏,通过及时总结提炼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展。
宁海县凫溪长效管护模式典型案例
一、背景情况
凫溪是宁海县五大溪流之一,发源于宁海县深甽镇西北第一尖,主流长度26.55公里,流域面积182平方公里。凫溪于2019年获评省“美丽河湖”称号,是宁海县“美丽河湖”创建的成功案例之一。由于目前基层河湖管护工作中仍然存在管护机制缺乏“没法管”、管护资金不足“没钱管”、管护力量欠缺“没人管”等难题,为进一步提升河道管护成效,宁海县以凫溪流域为试点引入第三方物业化管护公司进行委托管理,促进河道管护工作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
二、主要做法
(一)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激活治理新动能
一是管护市场化。试点工作由宁海县水利局牵头,属地乡镇负责具体实施,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第三方物业公司,由县水利局、属地乡镇、物业公司三方签订阶段性凫溪流域管护合同,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考核指标,将传统行政化管理转为市场化运营,专人专管,解决“没人管”问题。二是责权清晰化。物业公司承担日常养护、巡查管理等实操性工作,政府部门专职监管考核,形成“管养分离”机制,避免职责推诿,解决“没法管”问题。乡镇管护内容与物业服务形成互补,能够有效实现河湖管护全域覆盖。三是资金专项化。项目安排资金200万元/年,明确该资金用于凫溪流域物业化管护,全面覆盖凫溪83万m2水域,39公里两岸陆域,以及公园、护坡绿化、亲水平台等。财政资金由“养人”转为“养事”,确保管护资金专款专用、高效利用,解决“没钱管”问题。
(二)建立标准化管护体系,提升巡河新效能
一是健全标准化作业规范。宁海县水利局协助属地乡镇街道完成管理手册编制,系统规范河道保洁、堤防维护、绿化养护等工作流程和技术标准。二是推进智慧化巡查监管。配备专业设备,使用无人机巡河,实施凫溪流域四乱和水质卫星遥感巡查。在信息平台实现河湖问题的“发现-交办-处理-反馈”闭环管理机制,动态跟踪管护进度,有效提升管护效率。三是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量化考核指标,从河道养护、公园保洁、绿化养护及应急能力、安全工作及制度执行力和台账管理等6个维度制定考核评分标准,实行季度考核后评价,实现服务经费与管护效果挂钩的支付机制。
(三)锻造专业化管护队伍,凝聚护水新合力
一是建强物业化管护队伍。组建以相关专业高级工程师为技术负责人的专业管护团队,实行养护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水平。二是压实河湖长履职责任。完善河湖长工作报告制度,全面建立河湖长制“四张清单”,聚焦问题开展专项巡、靶向巡,推动巡河从“走形式”向“解难题”深化,实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交办、第一时间处置,以常态化高效巡河守护河湖健康。三是发展民间护水力量。民间河长带头引领,组建一批组织规范、管理有力的民间护水团体,开展河湖管护、培训交流、活动宣传等公益性服务。
三、经验启示
凫溪治理实践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现代河湖管护新模式:
一是市场化运作破难题。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专业运营”机制,通过契约管理、责权明晰、专项保障“三联动”,有效破解管护人力不足、责任不清、资金短缺问题。
二是标准化管护提效能。构建“标准规范+智能巡查+多维考核”体系,依托无人机巡河、水质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问题“发现-交办-处理-反馈”全流程闭环管理,实施多维度量化考核与经费挂钩机制,全面提升管护效能。
三是专业化支撑强保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模式,建立培训演练常态化机制,为河湖长效管护提供坚实支撑。
该模式实现了从“行政推动”向“市场驱动”、从“人工管护”向“智能监管”、从“粗放管理”向“专业治理”的三个转变,为新时期河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板。